武漢肺炎以外的黑天鵝
無處不在的黑天鵝
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人們會在發生後編造出某種解釋。在18世紀歐洲人發現澳洲之前,由於他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在當時歐洲人眼中,天鵝只有白色的品種。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人們才知道黑天鵝的存在。
對哲學有一定認識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黑天鵝效應和卡爾·波普爾(Sir Karl Raimund Popper)的思想的核心—「真偽不對稱性」有相通之處。「真偽不對稱性」指出我們的各種科學理論都是通過對經驗世界作出觀察後再以「歸納法」得出的結論,然而,我們根本不可能有足夠多的實驗數據能證明該科學理論絕對無誤。(例如,人們在檢測100萬個案例後得出「地球上沒有出現過外星人」這一理論,然而只要在未來出現過一次「地球上出現過外星人」的案例,即可證明前面的理論錯誤。誰又能無窮無止地檢測案例,以證明「地球上沒有出現過外星人」理論的絕對無誤呢?)

紐約大學教授Nassim Nicholas Taleb於2007年出版《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暢銷書後,「黑天鵝」風險便廣受重視 。
紐約大學教授Nassim Nicholas Taleb於2007年出版《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暢銷書後,「黑天鵝」風險便廣受重視 。911事件是黑天鵝、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黑天鵝、武漢肺炎是黑天鵝,而在加密貨幣的世界我們又會有哪些黑天鵝呢?面對黑天鵝,投資者應該如何自處?
加密貨幣世界三大黑天鵝
交易所倒閉
交易所倒閉早已不是新聞,筆者這裏說的是主要交易所倒閉(包括但不限於:幣安,火幣網,Okex,BitMex等等)。事實上,上述交易所倒閉的風險可能遠比您想像的高。現時交易所面對的最大隱患是潛在的監管風險,除了交易所本身的業務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之外(包括BitGinko.com 因此我們時刻提醒用戶要注意風險)這一點監管的真空區域筆者稱之為監管紅利(詳見《如何在去中心化金融中獲利》)。更甚的是大多數交易所在晉身一線交易所之前都間接或直接地參與過群眾集資、操控幣價、虛假陳述等行為,這些明顯違法的行為之前都躲藏在加密貨幣的外衣之下,一旦被舊事重提,交易所隨時面臨天文數字的賠款訴訟。與此同時,交易所每天都面對黑客入侵,系統出問題等數之不盡的風險。
USDT 違約
正如《穩定幣(Stablecoin) 區塊鏈上的美元》中提到,市值最大的穩定幣泰達幣(Tether, USDT),其發行機構以零透明度著稱,三番四次修改條款,高度集中管理,帳目亦從不公開,長期受到監管機構追擊,甚至多次傳出違約消息。然而,其市值卻屢創新高,現時已超過40億美元,足足拋離第二位的USDC六倍有多,而每天交易額更可高達500億。顯然,違約風險並不是市場所關心的。然而市場對USDT 違約風險的忽視正正是黑天鵝最可怕的地方。
51攻擊
留意加密貨幣少於5年的讀者都不會知道,早期的新型加密貨幣大都死於51攻擊。對於以不可篡改著稱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來說,遭受51攻擊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然而,近年的加密貨幣在遭受到51攻擊後卻彷彿若無其事似的,以太坊經典(ETC)、比特幣現金(BCH)等,在遭到51攻擊後投資者的信心絲毫沒有被動搖。事實上,51攻擊可使攻擊者在控制期間任意撤銷交易者們所作出的交易,而導致雙重支等問題。有一種無知的說法認為:「比特幣獎勵誠實者,打擊作惡者,在比特幣的世界裏,誠實者會越來越強大,作惡者會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比特幣給世界帶來正義和光明。」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考慮作惡的獲利方法。有關的論述請參考《共識機制的意義》中的「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部分。
不能倚靠黑天鵝獲利

黑天鵝不是獲利的工具,而是一把懸掛在每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投資者要緊記一點,黑天鵝不是獲利的工具,而是一把懸掛在每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投資者要做的就是通過不同的資產配置方法來進行對沖,使風險保持在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當中最著名的策略,就是風險平價策略,筆者會在稍後的部分介紹相關的工具和策略。
在香港投資加密貨幣,BitGinko比特幣平台是你的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