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加密貨幣時,有一個最高原則,就是不要投資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

過去,我們經已探討過加密貨幣投資的基本概念以及 區塊鏈的技術知識。在接下來會進入《密貨幣投資全攻略》。在這裏,筆者會重點著墨於一般人在投資加密貨幣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會介紹不同的投資策略以供各位讀者參考。

沒有監管的世界,風險比機遇多

在投資加密貨幣時,有一個最高原則,就是不要投資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我們要明白,現時加密貨幣在各國的主流環境中仍然是處於不受監管的灰色地帶,這意味着一般的投資者並不會受到監管機構的保護。如果大家還有印象,2008年時的雷曼債券事件,在完整的監管政策底下,幾乎等同於詐騙的行為依然能明目張膽的進行,更何況是沒有監管的環境下呢?

沒有監管的世界,風險比機遇多

沒有監管的世界,風險比機遇多

作為一個投資者,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加密貨幣世界風險比機遇多。進行投資決定前,必須以最嚴謹的原則進行批判,同時亦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面對加密貨幣時,投資者需要進行以下的三步:
1. 把加密貨幣進行分類,到底是屬於證券型、貨幣型、還是應用型加密貨幣。
2. 按照不同的分類,套用相應的原則來檢視供求關係
3. 確定自己能承受全盤損失的風險下才進行投資

第一步,分類

參考之前的三篇文章,加密貨幣可以分成三個不同類型,證券型、貨幣型、應用型。有實體資產作為背書的是證券 型;可以換取服務使用權或實體產品的是應用型;完全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的是貨幣型。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首先剔除證券型加密貨幣,因為筆者已經解釋過,證券代幣化只是噱頭或是不良資產的包裝,對提升流動性並沒有任何幫助,以智能合約或區塊鏈解決股權投票等問題更是天方夜譚。真正的優秀投資產品並不需要通過碎片化來吸引大眾,在熱錢氾濫的今天,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標的根本不愁沒有買家。

第二步,檢視供需關係

先說貨幣型。在供應方面,這一類加密貨幣大部份都有固定總量,亦即是有發行數量上限,並且通過挖礦的手段發行。而需求方面則取決於認受性及流通程度,兩者缺一不可。在這裏有一點需要非常留意,就是任何貨幣型的加密貨幣都不應該以支付能力作為賣點,因為加密貨幣絕對不是支付手段,除非是政府發行的加密貨幣。然而,政府發行的加密貨幣又怎會有升值潛力呢?因此,貨幣型加密貨幣很難出現新的投資機會,因為比特幣、萊特幣等早已建立了認受性的加密貨幣很難被取代,除了隱私幣值得關注之外,暫時市場沒有太多空間讓新的加密貨幣進場。如果有人向你推介一種加密貨幣,並告訴你這種加密貨幣在一些不知名的商城裏面作為支付手段,那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訢你,你的朋友要麼被騙,要麼在騙你。請緊記﹕「加密貨幣不是支付手段」,請見《比特幣不是支付手段》

再說應用型。我們要問兩個問題﹕1.) 為什麼要用區塊鏈? 2.)為什麼要發行自己的加密貨幣? 除了有抗審查需要和價值轉移的項目之外,其它項目一般不會有用到區塊鏈的需要。即便要用到區塊鏈,也很少有必要另外發行新的加密貨幣。因此,當我們要衡量應用型加密貨幣的價值時,必須要從抗審查和價值轉移兩方面入手,然後再依次檢視區塊鏈中的抗審查能力、效率、開發者社區活躍程度。最後一點要注意的是,以犧牲抗審查能力來提升效能是捨本逐末的行為。例如EOS 雖然有較優秀的效率,但因為失去了抗審查能力,因此投資價值亦會被大打折扣。

最後就是證券型。正如前段所述,投資者應該避免參與證券型加密貨幣。但如果真的無論如何也要投資證券型代幣的話。請不要被區塊鏈的技術字眼所糊弄,你不需要深究到底有關代幣是以ERC 還是 TRC 的標準發行,你需要的是背書資產的財務數據。

第三步,不懂? 不要投資

在風險比機遇多的前提下,不要投資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加密貨幣。同時亦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何投資決定都有可能導致承受全盤損失。這也是為什麼BitGinko一直致力於普及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的知識,秉持客觀持平的態度,以最嚴謹的原則批判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最後以一句話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名言作結「投資於知識,收益最佳。」

在香港投資加密貨幣,BitGinko比特幣平台是你的最好選擇。